生食大眼金槍魚中生物胺產生菌分離純化、菌落總數、生長曲線及形狀鑒定(二)
1.3.4菌株的分離純化
參考吳燕燕等的方法,無菌條件下取0℃貯藏12 d的5 g魚肉于45 mL無菌生理鹽水中,制備為10-1樣液,依次梯度稀釋到10-2、10-3、10-4和10-5后,各取100μL菌液涂布到生物胺初篩培養基上,30℃培養3 d。
挑取藍紫色菌落在TSA培養基上劃線培養至出現單菌落,30℃培養3 d。
將單菌落劃線接種于TSA斜面培養基上富集培養,并于菌種保藏箱中臨時保藏。
1.3.5生長曲線的測定
參考AYYASH等的方法,將分離純化的菌落接種于TSB培養基中活化培養,每間隔相同時間用Biosense自動生長曲線分析系統連續測定培養液的OD605nm值,觀察菌株的生長情況。
1.3.6生物胺質量分數的測定
參考趙慶志等的衍生方法略有改動,將單菌落接種于TSB培養基中活化培養,30℃培養3 d,各取1 mL活化菌液離心,取上清液,對上清液進行衍生處理。
色譜條件參考GB5009.208—2016的方法。色譜柱:WondaCract ODS-2色譜柱(4.6 mm×250 mm,5μm),柱溫40℃,流速0.8 mL/min,進樣量10μL,檢測波長254 nm。流動相A為含1%甲酸的0.01 mol/L乙酸銨溶液,流動相B為乙腈,梯度洗脫程序為:0~22 min,B=58%(體積分數);22~25 min,B=78%(體積分數);25~32.01 min,B=90%(體積分數);32.01~37 min,B=58%(體積分數),外標法定量。標準曲線回歸方程如表1所示。
表1標準曲線回歸方程
1.3.7形態學指標
觀察并記錄TSA上單菌落形態特征,挑取單菌落進行涂片、革蘭氏染色,于顯微鏡下觀察并記錄其大小、顏色、形狀、排列等。
1.3.8菌種鑒定
1.3.8.1生理生化實驗鑒定
吸取適量的菌液分別與3 mL 0.45%(質量分數)NaCl生理鹽水混勻,配制相當于0.50~0.63麥氏單位的菌懸液,使用VITEK 2全自動微生物分析系統進行菌種鑒定。
1.3.8.2產生物胺細菌的16S rDNA鑒定
篩選出產胺量最高的菌株進行DNA提取,將PCR擴增產物進行凝膠電泳分析,送與測序公司進行測序,將返回的序列進行比對。
2結果與分析
2.1菌落總數和K值測定結果
將大眼金槍魚生魚片置于0℃下貯藏,結果如圖1所示。魚肉中菌落總數的變化情況由圖1-a可知,大眼金槍魚初始菌落總數為2.46 lgCFU/g,菌落總數初期生長緩慢,第4天達到4.45 lgCFU/g,超過生食金槍魚SC/T 3117—2006規定標準,第12天時菌落總數為7.13 lgCFU/g,之后菌落長勢趨于平緩。K值是反映水產品鮮度的一個重要指標,可以明確表明魚肉的新鮮程度。一般認為,K值低于20%為一級鮮度,20%~40%為二級鮮度,大于70%已為腐敗。由圖1-b可知,魚肉初始K值為12.1%,第4天超過20%,不能用于制作生魚片,K值增長速度為3.30%/d。為更加準確分離出生物胺產生菌,該實驗選擇菌落總數達到相對穩定階段12 d的魚肉作為實驗樣品。
a-0℃下菌落總數的變化;b-0℃下K值的變化圖1 0℃下菌落總數和K值變化
2.2生物胺產生菌的分離純化
典型的產胺菌在生物胺篩選培養基中顯示藍紫色,其原理是微生物利用培養基中的游離氨基酸生成了堿性生物胺,從而使菌落周圍環境的pH值上升,溴甲酚紫指示劑顯示為藍紫色。挑取藍紫色菌落劃線接種于TSA培養基上純化培養,最終得到9株單菌落,編號為B-1~B-9。
2.3生物胺產生菌的生長曲線
將9株生物胺產生菌分別接種于TSB培養基中,確定9株細菌在0和30℃條件下的生長曲線,結果如圖2所示。9株菌株在0℃下生長緩慢,48 h后進入生長穩定期。而在30℃下培養9株菌,對數生長期為4~12 h,之后進入生長穩定期。結果表明,從大眼金槍魚中分離得到的9株菌株適宜在較高溫度下生長,初步鑒定為嗜溫菌(25~40℃)。
相關新聞推薦
1、Y群腦膜炎奈瑟菌對13種抗菌藥物敏感性試驗——摘要、材料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