鴿源大腸桿菌分離株對13種抗菌藥物耐藥現狀研究(三)
3討論(Discussion)
大腸桿菌是一種重要的條件致病菌,是導致家禽發病和死亡的主要病原菌之一,同時也是常見的人畜共患病原菌,采用抗菌藥物防控大腸桿菌病導致的普遍耐藥性問題以及生物安全問題已經引起了全球廣泛關注。鴿源大腸桿菌作為一種常見病原菌,其分離鑒定以及耐藥性時有報道,并在不同地區呈現出規律性和差異性。本研究從150份樣品中共分離到120株大腸桿菌,分離率為80%,這與沈欣悅、曲哲會等研究中的大腸桿菌分離率75%(12/16)、78%(46/59)基本相符。
120株大腸桿菌分離株耐藥表型檢測結果顯示,分離株對13種抗菌藥物表現出不同程度耐藥,尤其對CIP、AMP、AMC、SMZ耐藥率較高;并且發現61.67%的分離株存在多重耐藥現象,最多可耐8種抗菌藥物,以耐4種抗菌藥物的分離株數量最多。鐘雅靜等對分離得到的鴿源大腸桿菌進行了耐藥性研究,結果顯示大腸桿菌對CIP和AMP耐藥。呂敏娜等對2011-2018年廣東省鴿源大腸桿菌耐藥性分析發現,鴿源大腸桿菌對AMP耐藥率較高,對CIP的耐藥率高達85%以上。謝冠東等對北京市售鴿肉中大腸桿菌進行研究發現,104株大腸桿菌對AMP、CIP等的耐藥率分別為90.4%、55.8%。上述研究中鴿源大腸桿菌耐藥情況與本試驗結果基本一致。而李賀俠研究發現肉鴿大腸桿菌分離株對CIP高度敏感。徐斌等研究發現乳鴿大腸桿菌分離株對GEN中度敏感,對磺胺類藥物不敏感。上述研究與本試驗結果不太一致,原因可能是不同地區鴿場用藥情況不同導致菌株對藥物的敏感程度不同。沈欣悅等研究發現鴿源大腸桿菌分離株對AMI、CL藥物敏感,且83.33%(10/12)的分離株可耐3類以上藥物,最多耐8類藥物。曲哲會等研究發現鴿源大腸桿菌分離株有不同程度的多重耐藥性,最少耐3種抗菌藥物,最多耐10種抗菌藥物,其中耐4種、5種和6種抗菌藥物的菌株所占比例較高。Wang等研究青島市鴿子大腸桿菌分離株發現有24.8%的分離株表現出多重耐藥性,尤其是三重耐藥性。Karim等研究發現大腸桿菌分離株對1至6種抗生素有耐藥性,71.43%的大腸桿菌對AMP產生耐藥性。謝冠東等對鴿肉大腸桿菌分離株進行耐藥性分析,發現94%的分離株對3種及以上抗生素耐藥。以上研究以及本試驗中均發現鴿源大腸桿菌存在著多重耐藥情況,且多重耐藥情況較為嚴重。
本試驗共檢測16種耐藥基因,其中有6種耐藥基因檢測出陽性,分別是喹諾酮類耐藥基因qnrS(91.7%,110/120)、氨基糖苷類耐藥基因aacC4(27.5%,33/120)、磺胺類耐藥基因sul1(2.1%,25/120)和β-內酰胺類耐藥基因blaTEM(87.5%,105/120)、blaCTX-M(30.8%,37/120)、blaVIM(3.3%,4/120);其中大腸桿菌分離株對β-內酰胺類、氨基糖苷類抗菌藥物的耐藥表型與其相應耐藥基因型基本相符,對磺胺類、喹諾酮類及多黏菌素類抗菌藥物的耐藥表型與其相應耐藥基因型不一致。張輝等對朱鹮大腸桿菌的耐藥性與喹諾酮類耐藥基因研究發現,大腸桿菌分離株對CIP的耐藥率為65.3%,但只有22.6%的菌株攜帶質粒介導的qnrS1基因。張萍等通過雞源大腸桿菌對β-內酰胺類藥物的耐藥表型和耐藥基因型研究發現,20株大腸桿菌分離株檢測出blaCTX-M-1、blaTEM、blaSHV 3種耐藥基因,頭孢類藥物與blaCTX-M-1基因的符合率高,均達90%及以上。上述研究及本試驗中均發現大腸桿菌耐藥表型與其耐藥基因型并不完全吻合,導致出現這種情況的可能原因是所研究的大腸桿菌存在其他耐藥基因、耐藥機制或者是耐藥基因沉默以及其他機制抑制了耐藥基因的表達等,提示耐藥基因的存在不一定會產生相對應的耐藥表型,因此大腸桿菌耐藥基因檢測并不能取代常規的藥敏試驗。
4結論(Conclusion)
本研究從新鮮病死肉鴿中共分離到120株大腸桿菌,大腸桿菌分離株對13種抗菌藥物均表現出不同程度耐藥,多數菌株具有多重耐藥性,且分離株攜帶多種耐藥基因,但其耐藥表型與耐藥基因型不完全一致。本研究結果為廣東省鴿源大腸桿菌耐藥現狀提供了最新數據,為防控鴿源大腸桿菌病的臨床合理用藥提供參考。
相關新聞推薦
2、沼澤紅假單胞菌R1菌株的培養基配方、培養條件、生長量及影響因素(一)
3、微生物代謝物抑制 HIF-2α-神經酰胺途徑,減輕飲食誘導的肝脂肪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