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株奧默柯達酵母生長曲線、pH耐受性、最適生長溫度測定及對醬油香氣和滋味影響(三)
2.2 K.ohmeri的菌種性能
2.2.1不同鹽濃度下生長曲線
高鹽稀態醬油發酵鹽質量濃度一般≥160 g/L,而減鹽發酵醬油的鹽質量濃度則為100~120 g/L,為考察菌株在不同醬油生產中的生長特性,采取100 g/L和160 g/L鹽質量濃度的豆芽汁培養3株K.ohmeri,結果如圖4所示。3株菌在相同鹽濃度下的生長曲線類似,100 g/L鹽質量濃度下,3株菌對數期為16~44 h,44 h以后進入穩定期;而160 g/L鹽質量濃度下,3株菌的對數期則延至36~64 h,64 h以后到達穩定期。160 g/L鹽質量濃度下,3株酵母穩定期的ΔOD???的平均值為4.135,表明其在高鹽環境下生長情況良好。
2.2.2最適生長溫度及pH值
溫度是微生物生長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最適生長溫度有利于獲得更多的發酵菌株。對3株酵母在24~40℃的生長情況進行測定,結果如圖5所示。3株菌在2種鹽濃度下發酵液的OD???值隨溫度的升高呈現先升后降的趨勢,30℃時OD值最大,因此30℃是3株菌的最適生長溫度。溫度升至40℃時,160 g/L鹽質量濃度的條件下,3株菌發酵液OD???值接近0,表明酵母在該條件下幾乎不生長。
高鹽稀態醬油釀造過程中,醬醪醪pH值一般為4~6。采用初始pH值為1~10的培養基對3株酵母生長情況進行測定,結果如圖6所示。100 g/L鹽質量濃度下,pH值為3~9時,3株酵母都有一定的生長能力;pH值為4~6時,生長能力最好;而在pH值為1~2及10的條件下不可生長。160 g/L鹽質量濃度下,3株酵母在相同pH值條件下的OD???值均低于100 g/L鹽質量濃度,pH值為3~8時都有一定生長,其中pH值為4~6時,生長能力最好,pH值為1~2及9~10的條件下不可生長。
2.2.3高鹽下產乙醇能力及揮發性風味物質代謝能力
對3株酵母160 g/L鹽質量濃度下的產乙醇能力進行測定,結果如圖7-a所示。3株酵母豆芽汁發酵液中的乙醇體積分數均高于0.5%,其中KD13最高,達到0.573%。進一步分析豆芽汁發酵液揮發性風味物質,發現發酵液中存在多種香氣成分,其中KD13發酵液總揮發性風味物質含量最高,為(997.54±88.15)μg/L(圖7-b)。綜合以上K.ohmeri發酵性能特點,選用KD13進行后續的添加發酵應用。
2.3添加K.ohmeri KD13對醬油發酵的影響
2.3.1醬油的4個重要理化指標:還原糖、總酸、氨態氮、乙醇含量變化如圖8所示。醬油發酵過程中還原糖含量逐漸降低,總酸含量逐漸上升,氨態氮含量在發酵后期趨于穩定。添加KD13的醬油乙醇體積分數在發酵90 d時為2.34%,較對照組提升11.4%,表明KD13具有提升醬油乙醇含量的能力。
2.3.2添加KD13對醬油揮發性風味物質的影響
為了研究添加KD13對醬油香氣的影響,利用SPME-GC-MS的方法對發酵45、60、75、90 d的添加KD13和未添加KD13的2組醬油共計8個樣品中的揮發性風味物質種類及含量進行分析鑒定。如表2所示,共檢測到60種香氣成分,其中酯類化合物12種、醇類化合物19種、醛類化合物8種、酮類化合物5種、酸類化合物5種、酚類化合物5種、雜環類化合物6種。KD13組揮發性風味物質總含量為(3912.70±253.18)μg/L,比對照組高22.18%,其中KD13組揮發性酯類物質總含量為(383.06±26.90)μg/L,比對照組高97.62%,酚類物質總含量為(201.32±10.93)μg/L,比對照組高70.18%。
以表2中60種香氣成分作為因變量,不同發酵時間的2組醬油作為自變量進行OPLS-DA分析,并計算預測變量重要性投影(variable importance inprojection)。VIP值越大,因變量對樣品區分度的貢獻值就越大,若VIP值>1表明為關鍵因變量。
如圖9-a所示,共篩選到23種VIP值>1的差異風味物質。其中酯類4種、醇類物質10種、酚類物質2種、醛類物質3種、其他類4種。對上述23種物質進行熱圖分析,由圖9-b可以看出,KD13組多種香氣物質含量比CK組多,其中包括酯類物質中的乳酸乙酯(奶油香)、辛酸乙酯(酒香)、乙酸異戊酯(花香)、乙酸異丁酯(花香);醇類物質中的乙醇(醇香)、正丁醇(葡萄酒香)、苯甲醇(花香);醛類物質中的苯乙醛(果香)、3-甲硫基丙醛(醬香);酚類物質中的4-乙基愈創木酚(煙熏香);雜環類物質中的2-乙基-6甲基吡嗪(可可香)、2,6-二甲基吡嗪(堅果香)、2,3-二氫-3,5-二羥基-6-甲基-4H-吡喃-4-酮(焦糖香)。以上分析表明,KD13不僅對醬油中乙醇含量有提升作用,同時對乙酯類等多種醬油特征風味物質有增益作用。
2.3.3添加KD13對醬油揮發性風味物質的影響
以表2中60種香氣成分作為因變量,不同發酵時間的2組醬油作為自變量進行OPLS-DA分析,并計算預測變量重要性投影(variable importance in projection,VIP)。VIP值越大,因變量對樣品區分度的貢獻值就越大,若VIP值>1表明為關鍵因變量。如圖9-a所示,共篩選到23種VIP值>1的差異風味物質。其中酯類4種、醇類物質10種、酚類物質2種、醛類物質3種、其他類4種。對上述23種物質進行熱圖分析,由圖9-b可以看出,KD13組多種香氣物質含量比CK組多,其中包括酯類物質中的乳酸乙酯(奶油香)、辛酸乙酯(酒香)、乙酸異戊酯(花香)、乙酸異丁酯(花香);醇類物質中的乙醇(醇香)、正丁醇(葡萄酒香)、苯甲醇(花香);醛類物質中的苯乙醛(果香)、3-甲硫基丙醛(醬香);酚類物質中的4-乙基愈創木酚(煙熏香);雜環類物質中的2-乙基-6-甲基吡嗪(可可香)、2,6-二甲基吡嗪(堅果香)、2,3-二氫-3,5-二羥基-6-甲基-4H-吡喃-4-酮(焦糖香)。以上分析表明,KD13不僅對醬油中乙醇含量有提升作用,同時對乙酯類等多種醬油特征風味物質有增益作用。
2.3.4感官評價分析
醬油的感官評價可以從色澤、體態、滋味、香氣4個方面進行評估。對照組及KD13組醬油的感官評分結果如圖10所示。2組醬油的色澤和體態評分較為接近,而KD13組滋味評分高于對照組,可能是由于酵母菌體在后酵后期發生自溶,產生呈鮮味的核酸類物質。另外KD13組的香氣評分也高于對照組,這和2.3.2節的研究結果一致。感官評價結果表明,添加KD13對醬油色澤體態無負面影響,并且對醬油的滋味和香氣有提升作用。
3結論
本研究從華中地區發酵3~4月的高鹽稀態醬醪醪中分離篩選得到了10株K.ohmeri,10株菌均為溶血安全性菌株。對其中3株產乙醇能力較強的菌株進行菌種性能研究,發現3株菌在160 g/L鹽質量濃度、溫度為24~38℃、pH值4~6的環境下均生長良好,總體性能差異不大。由于在鹽濃度為160 g/L的條件下,菌株KD13的乙醇及揮發性風味物質代謝能力最強,因此進一步將其添加到高鹽稀態醬醪醪中發酵,發現KD13對醬油中的乙醇體積分數有提升作用,并且對醬油中多種乙酯類香氣物質如乳酸乙酯、乙酸異戊酯、辛酸乙酯及一些醬油特征風味化合物如4-乙基愈創木酚、3-甲硫基丙醛等有增益作用。感官評價結果顯示,添加KD13對醬油的色澤、體態無負面影響,對醬油的滋味和香氣及總體評分有提升作用。綜上所述,本研究分離篩選的耐鹽K.ohmeri具有作為新型風味菌強化醬油發酵、提升風味的潛力。然而本研究中僅探究了K.ohmeri單一菌種添加發酵對醬油的影響,未來需進一步探明與其他優勢風味菌的交互作用。